THE INFINITE
NOTHING
NOTHING
THE INFINITE
最新消息
  • 浏览展览网站「曾建华:」这件全新委约作品为《无尽虚无》的延续,其创作灵感取自莎士比亚的《马克白》,透过建构一个让人沉浸其中的独特体验,探索人生的意义及我们无法逃避的命运。
  • 观看展览短片展览由四组独立但概念上互相紧扣的录像投映装置组成,叙述生命中不同阶段的转化之旅。立即观赏展览短片,走进曾建华「无尽虚无」的世界。
  • 「无尽虚无」相片集观看相片集,一窥令观者融入空间的艺术作品。
  • 实习生Ashley的威尼斯图片日记实习生将会定期更新网志,分享他们于威尼斯实习的经历及所见所闻。浏览实习生网志了解更多。
  • 浏览展览网站「曾建华:」这件全新委约作品为《无尽虚无》的延续,其创作灵感取自莎士比亚的《马克白》,透过建构一个让人沉浸其中的独特体验,探索人生的意义及我们无法逃避的命运。
  • 观看展览短片展览由四组独立但概念上互相紧扣的录像投映装置组成,叙述生命中不同阶段的转化之旅。立即观赏展览短片,走进曾建华「无尽虚无」的世界。
  • 「无尽虚无」相片集观看相片集,一窥令观者融入空间的艺术作品。
  • 实习生Ashley的威尼斯图片日记实习生将会定期更新网志,分享他们于威尼斯实习的经历及所见所闻。浏览实习生网志了解更多。
  • 浏览展览网站「曾建华:」这件全新委约作品为《无尽虚无》的延续,其创作灵感取自莎士比亚的《马克白》,透过建构一个让人沉浸其中的独特体验,探索人生的意义及我们无法逃避的命运。
  • 观看展览短片展览由四组独立但概念上互相紧扣的录像投映装置组成,叙述生命中不同阶段的转化之旅。立即观赏展览短片,走进曾建华「无尽虚无」的世界。
  • 「无尽虚无」相片集观看相片集,一窥令观者融入空间的艺术作品。
  • 实习生Ashley的威尼斯图片日记实习生将会定期更新网志,分享他们于威尼斯实习的经历及所见所闻。浏览实习生网志了解更多。

曾建华

曾建华于1976年在广东省汕头出生,在香港居住及工作。他于香港中文大学修读艺术,以及于伦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攻读书艺。曾建华以创新的方式处理文字和语言作品,因而大获好评;他透过电脑技术,创造出令观者融入展览空间的艺术作品。他曾在世界各地,包括香港艺术门(2012年)、东京森美术馆(2011年)、巴黎Yvon Lambert画廊(2008年)举行个人展览;联展包括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2012年)、

 

台中亚洲艺术双年展(2011年)、首尔Leeum三星美术馆(2010年)、第十七届悉尼双年展(2010年)、名古屋爱知三年展(2010年)及芬兰赫尔辛基Kiasma当代艺术博物馆( 2008年)。其作品亦曾于2012年M+的第二个香港艺术家展览「M+进行:油麻地」中展出。他的作品被多间重要的美术馆和的私人藏家所收藏,包括瑞士Burger艺术收藏和希克艺术收藏、东京森美术馆及香港艺术馆。

「无尽虚无」预告片

展览

穿越无尽虚无时,难道我们不也在迷失吗?

曾建华的作品,总带着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持续探索,同时流露着艺术家对潜在徒劳的全然觉悟。这次个展「无尽虚无」,连同一组四件特为展览创作的同名全新录像投映作品,正正延续这个艺术与哲学探索的无尽旅程。主题「无尽虚无」取自弗德里希.尼采《快乐的科学》(1882年)书中一段臭名昭著的引文,一个宣示上帝之死的声明:「穿越无尽虚无时,难道我们不也在迷失吗?难道我们感受不到虚空的吐息吗? 」艺术家环绕这个核心思想,结合一系列以隐喻和寓言陈述的哲学概念,以及不同的宗教符号和流行文化参考,包括「人不能再次踏进」的赫拉克利特之河、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以及尼采的「骆驼精神」、

 

 

「奴隶道德」和「超人」学说。印度教与佛教的因果轮回理论,一直深深影响曾建华的艺术创作,在是次展览占一席位。此外,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2011年)和史丹利.寇比力克的《2001 太空漫游》(1968年)两出电影亦是曾建华的创作灵感泉源之一。总括而言,展览「无尽虚无」体现曾建华对不同宗教思想体系和人类如何追求自我超越的持续探索。展览分为四部份— 0、I、I及0,将艺术家的无尽追寻具体化。一组四件作品呈现蜕变的四个阶段,形成一个循环,旅程的终点​​正是旅程的起点,因而亦令尼采的另一个概念「永劫回归」得以实现于观众眼前。

close

What is in Tsang Kin-Wah's Mind?

Christianity is the first state of the Three Metamorphoses, which describe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consciousness, as presented in Friedrich Nietzsche’s Thus Spoke Zarathustra. The weight-bearing camel is the image of the weary soul burdened by the trials and obligations of life, undertaken through a sense of duty. When the dutiful camel begins to question his condition, it transforms into a fearless lion; once the lion succeeds in challenging the dragon of tradition, it transforms into an innocent child who, as an embodiment of freedom, is able to create new values and beliefs. Having passed through these Three Metamorphoses, the individual becomes the overman, who possesses the will to power.
简介
预告片
思维导图

联合策展人

郑道链, 香港西九文化区M+总策展人

郑道链于2013年9月接任总策展人一职,负责策展的各方面工作,包括馆藏、展览和座谈会,和教学及诠释。在加入M+之前,郑道链于2009年至2013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担任绘画雕塑部副策展人,为馆藏购入多项作品,以及筹办特别展览,包括「东京1955-1970:新前卫」( Tokyo 1955-1970: A New Avant-Garde),并获《纽约时报》及《Artforum》选为2012年最佳博物馆展览之一。在此之前,郑道链曾于三藩市亚洲艺术博物馆工作,统筹有关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之事宜。 2003年至2009年,他出任明尼苏达州沃克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er)的策展人,期间筹办多项展览,包括黄永砯及工藤哲巳的主要回顾展。此外,郑道链亦曾为不同当代艺术期刊撰稿,当中包括《ArtAsiaPacific》、《Artforum》、《Par​​kett》、《Afterall》、《The Exhibitionist》,以及《美术手帖》(日本)和《Art in Culture》 (韩国)。

 

方咏甄, 香港西九文化区M+教学及诠释策展人

方咏甄现为M+博物馆教学及诠释策展人。曾出任香港艺术馆(2010年至2011)及香港文化博物馆(1997年至2009年)的一级助理馆长,并策划多项展览,包括2006年的「megARTstore商场时代的艺术体验」,展出超过300件博物馆艺术藏品及10件建筑师、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委约创作。曾于2004年在利物浦双年展实习,2007年获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赴美交流策展经验,期间参与纽约的「国际工作室与策展计划」(ISCP),并于2010年参与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国际策展人交流计划。 2008年成立展览实践的研究小组wrongplace,并于2010年展开一个为期一年的实验计划—「展览实验×实验展览」,探讨展览的形式及策展过程。方咏甄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并取得澳洲悉尼大学博物馆学文凭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策展学硕士学位。

顾问策展人

李立伟, 香港西九文化区M+行政总监

李立伟在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求学,并于斯德哥尔摩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及于纽约大学深造后,在1978至1985年期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艺术史。与此同时,他于斯德哥尔摩《瑞典日报》任资深艺评家及定期为纽约《Artforum》杂志撰写评论文章。 1986年,李博士在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担任首席策展人。 1990至1995年,他出任瑞典马尔默Rooseum当代艺术中心首任总监。 1995年7月,李博士在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美术馆担任总监,策展了具开创性的展览《Sunshine & Noir - Art in LA 1960-1997》及蔡国强在亚洲外的首个个人展览。 1998年春天,他被任命为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首任馆长,该馆于2000年5月开幕,好评如潮。 2001年11月,李博士回归并出任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总监。 2011年1月,李博士出任西九文化区管理局M+行政总监。

策展人
顾问策展人

合办机构

M+

M+是香港崭新的视觉文化博物馆,同时是西九文化区项目中一块重要的基石,囊括20及21世纪来自本港、中国内地、亚洲以至全世界的视觉艺术、设计与建筑及流动影像。

M+处于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旨在于愈加交互连系的全球状态中,为视觉文化记录过去、透视现状、贡献未来。 M+将采跨领域的出发点,同时挑战亦尊重既定界别之间的规限,为不同的看法、叙述和观众建立交会点。

M+博物馆大楼由Herzog & de Meuron,联同香港TFP Farrells和香港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共同设计,预计于2018年落成。 M+自2012年起,即推动各​​类型的公众项目和展览,及建立永久馆藏。

请浏览www.westkowloon.hk/mplus,了解更多有关M+的详细资料。

 

香港艺术发展局

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于1995年成立,是政府指定全方位发展香港艺术的法定机构。艺发局的使命为策划、推广及支持包括文学、表演、视觉艺术、电影及媒体艺术之发展,促进和改善艺术的参与和教育、鼓励艺术评论、提升艺术行政之水平及加强政策研究工作,务求借艺术发展提高社会的生活质素。

主要发展策略:

  • 扶植具潜质的艺术​​家/艺团,培育卓越发展
  • 推动艺术行政,提升艺团的管理能力
  • 关注艺术环境,提出政策建议
  • 扩阔参与群众,开拓艺术空间
  • 缔结策略伙伴,凝聚艺术资源

艺发局自2001年起参与威尼斯视艺双年展,旨在促进香港和全球其它国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过去的七次展览至今已共有约46万名观众参观。
有关艺发局的详细资料,请浏览 www.hkadc.org.hk

展览图录


曾建华-无尽虚无
香港在威尼斯

作者: 郑道链、方咏甄、陈敏、黎颖
出版: 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
ISBN: 978-988-16240-7-9
语言: 英文及中文
价格: 港币280元
页数: 248

本双语(中英文)展览图录为配合香港艺术家曾建华参与第56届威尼斯视艺双年展的个人展览「曾建华— 无尽虚无」而编制。图录结集了曾建华、郑道链、方咏甄、黎颖及陈敏的撰文,内容包括作品选辑、艺术家与策展人对谈等,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这次展览的创作理念。

相片集


第56届威尼斯视艺双年展「曾建华 - 无尽虚无」展览现场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1

参观

2015 年 5 月 9 日至 11 月 22 日
上午10 时至下午6 时 (由2015年5月9日至9月26日,星期五及星期六开放时间为上午10时到下午8 时)
逢星期一休息(2015年5月11日、6月1日及11月16日除外)

Campo della Tana, Castello 2126-30122, Venice, Italy
(Arsenale的主入口对面)

Vaporetto水上巴士站:Arsenale 或Giardini
1、2、4.1、4.2、5.1或5.2号线

查看 Google 地图

 

威尼斯双年展讲座系列

为配合M+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所策划的展览「曾建华-无尽虚无」,我们将于香港举办一系列的讲座活动,旨在加深本港艺术家、策展人、艺术学生及其他有兴趣的人士对这当代艺坛盛事的理解。

讲座系列将以曾建华的艺术创作及其所受的不同影响为出发点,加深公众对当代艺术概念的理解,并为是次于威尼斯展出的全新作品提供不同语境,扩阔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空间。

免费入场,需作网上登记
  • 晚上7时至9时
  • 湾仔港湾道2号agnès b. 电影院
  • 2200-0204 / m+@wkcda.hk
讲座系列
  • 虚无以外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详情
  • 到了门槛的虚无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详情
  • 语言与艺术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详情

虚无以外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晚上7时至9时

曾建华的作品,总带着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持续探索,同时流露着艺术家对潜在徒劳的全然觉悟。第五十六届威尼斯视艺双年展展出的个展「曾建华-无尽虚无」,正正延续这个艺术与哲学探索的无尽旅程。主题「无尽虚无」取自弗德里希.尼采《快乐的科学》(1882年)书中一段恶名昭著、宣示上帝之死的声明。艺术家环绕这个核心思想作概念基础,结合一系列以隐喻和寓言陈述的哲学概念,以及不同的宗教符号和流行文化参考,并于这次展览展出一组四件的作品— 0、I、I及0。

首个讲座邀得展览策展人郑道链、方咏甄和参展艺术家曾建华分享从构思到实现「无尽虚无」的过程。曾代表香港参展威尼斯视艺双年展的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的陈育强教授将与三位讲者展开对话,就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参展经验,提供另一层的思考。

 

 
  • 郑道链先生、方咏甄女士及曾建华先生
  • 查看简介
  •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艺术文学硕士课程总监陈育强教授
  • 粤语及英语(设即时传译)
  • 此讲座现已截止网上报名,多谢支持。即场报名则视乎届时出席的人数而定。
  • 登记返回

到了门槛的虚无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晚上7时至9时

讲座将以导演史丹利寇比力克如何将尼采的哲学概念表现于其作品《太空漫游2001》为出发点,探讨哲学和电影的关系。而曾建华的《无尽虚无》亦处处渗透着尼采的思想。

尼采宣称他出生得太早,他在1900年去世。他批判现代人正满足于其生活,他们不再认识到他们在做什么,或者还有什么可能的,末世的人似绵羊而不是人。所谓虚无主义(nihilism)是指人对「价值、意义及生存意欲之彻底否定」。尼采断言,在虚无主义危机的来临下,传统的价值如自由、平等、道德责任、理性共识、宽容等,往往背负着二千年的自我瞒骗之结果。超人典范查拉图史特拉(Zarathustra)来到广场,看着走索人走向彼岸,但走索人经不起群众的,跌下来死了,一些人表面上进化成了人类,却因循而下沉为庸众:1968年,导演寇比力克正要远眺未来,《太空漫游2001》在黑暗中奏起《查拉图史特拉如是说》,宣告文​​明的脆弱与危机;终于到了2015年,我们的现代,向寇比力克致敬的《星际启示录》,再一次重复着人类对未来的凝望。

现代是什么?

尼采预言现代将是「上帝已死」的年代,「最后的人」的年代,「偶像之黄昏」的年代,「虚无主义」来到了门槛的年代。

 

 
  •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陶国璋
  • 查看简介
  • M+ 流动影像副策展人马容元
  • 粤语,设英语即时传译
  • 此讲座现已截止网上报名,多谢支持。即场报名则视乎届时出席的人数而定。
  • 登记返回

语言与艺术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晚上7时至9时

过去一百多年,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一直是语言学的温床,发展蓬勃。视觉艺术家对语言的实验,发展出更多对语言的全新检视角度,把语言视作一种物质资源。语言作为一种物质资源,经过创意的转型过程,象征性的摆弄,有时甚至会违反或破坏语言的主流意识形态,即人们被灌输的常见想法,例如认为语言「是」什么或应该「像」什么。是次讲座,讲者将会追踪艺术界某些范畴中的语言发展,包括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普普艺术、概念主义、行为艺术,以及曾建华等以文字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旨在透过语言的设计、规模、物质性、分布、动态和其他形式上的特质,以此为启示,检视语言在艺术方面的意义潜力。这些语言的展演式用途,令艺术家的语言学意识形态因而萌发;这些意识形态将会与现今社会语言学在全球化、商品化和创作方面展开对话。

 

 
  • 香港大学英文学院教授Adam Jaworski
  • 查看简介
  • M+ 香港视觉文化策展人彭绮云
  • 英语,设粤语即时传译
  • 此讲座现已截止网上报名,多谢支持。即场报名则视乎届时出席的人数而定。
  • 登记返回

鸣谢

馆长
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王英伟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博物馆委员会主席罗仲荣

策展人
M+总策展人郑道链
M+教学及诠释策展人方咏甄

顾问策展人
M+博物馆行政总监李立伟


M+助理策展人陈敏
M+策展实习生余家韵

教学活动
M+香港视觉文化策展人彭绮云
M+教学及诠释助理策展人黎颖
M+教学及诠释策展助理邱燕华

支援
M+馆藏及展览服务主管Veronica Castillo
M+馆藏助理管理主任邓梦茵
M+馆藏及展览技术员Noah Wilson

 

香港艺术发展局项目团队
麦蓓蒂
曹敏仪
林鸿怡
唐浩仪

香港艺术发展局工作小组
主席:
陈锦成

成员:
郑祎
梁崇任
罗扬杰
Magnus Renfrew
鲍蔼伦
黃志恆

技术支援
Dino Tech

威尼斯支援
PDG Arte Communications

到访威尼斯

2015 年 5 月 9 日至 11 月 22 日
上午10 时至下午6 时 (由2015年5月9日至9月26日,星期五及星期六开放时间为上午10时到下午8 时)
逢星期一休息(2015年5月11日、6月1日及11月16日除外)

Campo della Tana, Castello 2126-30122, Venice, Italy
(Arsenale的主入口对面)

Vaporetto水上巴士站:Arsenale 或Giardini
1、2、4.1、4.2、5.1或5.2号线

查看 Google 地图

 

关于威尼斯双年展

成立于189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是全球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涵盖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了艺术、建筑、电影、舞蹈、音乐和剧场,旨在促进及推广各类型当代艺术的崭新趋势。其「当代艺术档案库」(Contemporary Arts Archive)对双年展主要活动的记录更是研究当代艺术的关键素材。

更多资讯,请浏览www.labiennale.org

关于威尼斯双年展

Looking Back: Hong Kong in Venice

Watch previous curators and artists from Hong Kong share their experience of representing Hong Kong in the Venice Biennale since 1999 (the 48th Biennale). Moderated by Tina Pang, with (curators) Kith Tsang, Sabrina Fung, Norman Ford & Tobias Berger and (artists) Ho Siu Kee, Ellen Pau, Kurt Chan, MAP Office, Hiram To & Kwok Mang-ho (Frog King) as guest speakers.

(See: Looking Back: Hong Kong in Venice, 22 June 2013, 3:00-6:00pm)

返回

 

关于威尼斯双年展

Looking Back: Hong Kong in Venice

Watch previous curators and artists from Hong Kong share their experience of representing Hong Kong in the Venice Biennale since 1999 (the 48th Biennale). Moderated by Tina Pang, with (curators) Kith Tsang, Sabrina Fung, Norman Ford & Tobias Berger and (artists) Ho Siu Kee, Ellen Pau, Kurt Chan, MAP Office, Hiram To & Kwok Mang-ho (Frog King) as guest speakers.

(See: Looking Back: Hong Kong in Venice, 22 June 2013, 3:00-6:00pm)

返回

关于威尼斯双年展

Looking Back: Hong Kong in Venice

Watch previous curators and artists from Hong Kong share their experience of representing Hong Kong in the Venice Biennale since 1999 (the 48th Biennale). Moderated by Tina Pang, with (curators) Kith Tsang, Sabrina Fung, Norman Ford & Tobias Berger and (artists) Ho Siu Kee, Ellen Pau, Kurt Chan, MAP Office, Hiram To & Kwok Mang-ho (Frog King) as guest speakers.

(See: Looking Back: Hong Kong in Venice, 22 June 2013, 3:00-6:00pm)

返回

过往参展经验

自2001年于威尼斯双年展首度亮相以来,我们的目标一直是利用双年展来向国际艺坛展示香港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历来曾经参与威尼斯视艺双年展的香港艺术家,包括李杰、郭孟浩(蛙王)、白双全、MAP Office、杜子卿、张韵雯、又一山人、陈育强、Para/Site Collective、何兆基、梁志和及鲍蔼伦。

M+及艺发局于2013年携手合作,于威尼斯视艺双年展举行李杰个人展览「你(你)。」。展览备受赞赏,艺术家更被华尔街日报誉为该届威尼斯双年展「五位必看的艺术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