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FINITE
NOTHING
NOTHING
THE INFINITE
最新消息
  • 瀏覽展覽網站「曾建華:」這件全新委約作品為《無盡虛無》的延續,其創作靈感取自莎士比亞的《馬克白》,透過建構一個讓人沉浸其中的獨特體驗,探索人生的意義及我們無法逃避的命運。
  • 觀看展覽短片展覽由四組獨立但概念上互相緊扣的錄像投映裝置組成,敍述生命中不同階段的轉化之旅。立即觀賞展覽短片,走進曾建華「無盡虛無」的世界。
  • 「無盡虛無」相片集觀看相片集,一窺令觀者融入空間的藝術作品。
  • 實習生Ashley的威尼斯圖片日記實習生將會定期更新網誌,分享他們於威尼斯實習的經歷及所見所聞。瀏覽實習生網誌了解更多。
  • 瀏覽展覽網站「曾建華:」這件全新委約作品為《無盡虛無》的延續,其創作靈感取自莎士比亞的《馬克白》,透過建構一個讓人沉浸其中的獨特體驗,探索人生的意義及我們無法逃避的命運。
  • 觀看展覽短片展覽由四組獨立但概念上互相緊扣的錄像投映裝置組成,敍述生命中不同階段的轉化之旅。立即觀賞展覽短片,走進曾建華「無盡虛無」的世界。
  • 「無盡虛無」相片集觀看相片集,一窺令觀者融入空間的藝術作品。
  • 實習生Ashley的威尼斯圖片日記實習生將會定期更新網誌,分享他們於威尼斯實習的經歷及所見所聞。瀏覽實習生網誌了解更多。
  • 瀏覽展覽網站「曾建華:」這件全新委約作品為《無盡虛無》的延續,其創作靈感取自莎士比亞的《馬克白》,透過建構一個讓人沉浸其中的獨特體驗,探索人生的意義及我們無法逃避的命運。
  • 觀看展覽短片展覽由四組獨立但概念上互相緊扣的錄像投映裝置組成,敍述生命中不同階段的轉化之旅。立即觀賞展覽短片,走進曾建華「無盡虛無」的世界。
  • 「無盡虛無」相片集觀看相片集,一窺令觀者融入空間的藝術作品。
  • 實習生Ashley的威尼斯圖片日記實習生將會定期更新網誌,分享他們於威尼斯實習的經歷及所見所聞。瀏覽實習生網誌了解更多。

曾建華

曾建華於1976年在廣東省汕頭出生,在香港居住及工作。他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藝術,以及於倫敦坎伯韋爾藝術學院攻讀書藝。曾建華以創新的方式處理文字和語言作品,因而大獲好評;他透過電腦技術,創造出令觀者融入展覽空間的藝術作品。他曾在世界各地,包括香港藝術門(2012年)、東京森美術館(2011年)、巴黎 Yvon Lambert畫廊(2008年)舉行個人展覽;聯展包括第七屆深圳雕塑雙年展(2012年)、

 

台中亞洲藝術雙年展(2011年)、首爾Leeum三星美術館(2010年)、第十七屆悉尼雙年展(2010年)、名古屋愛知三年展(2010年)及芬蘭赫爾辛基Kiasma當代藝術博物館(2008年)。其作品亦曾於2012年M+的第二個香港藝術家展覽「M+進行:油麻地」中展出。他的作品被多間重要的美術館和的私人藏家所收藏,包括瑞士Burger藝術收藏和希克藝術收藏、東京森美術館及香港藝術館。

「無盡虛無」預告片

展覽

穿越無盡虛無時,難道我們不也在迷失嗎?

曾建華的作品,總帶著一種對人生意義的持續探索,同時流露著藝術家對潛在徒勞的全然覺悟。這次個展「無盡虛無」,連同一組四件特為展覽創作的同名全新錄像投映作品,正正延續這個藝術與哲學探索的無盡旅程。主題「無盡虛無」取自弗德里希.尼采《快樂的科學》(1882年)書中一段臭名昭著的引文,一個宣示上帝之死的聲明:「穿越無盡虛無時,難道我們不也在迷失嗎?難道我們感受不到虛空的吐息嗎?」藝術家環繞這個核心思想,結合一系列以隱喻和寓言陳述的哲學概念,以及不同的宗教符號和流行文化參考,包括「人不能再次踏進」的赫拉克利特之河、柏拉圖的洞穴寓言,以及尼采的「駱駝精神」、

 

 

「奴隸道德」和「超人」學說。印度教與佛教的因果輪迴理論,一直深深影響曾建華的藝術創作,在是次展覽佔一席位。此外,貝拉.塔爾的《都靈之馬》(2011年)和史丹利.寇比力克的《2001 太空漫遊》(1968年)兩齣電影亦是曾建華的創作靈感泉源之一。總括而言,展覽「無盡虛無」體現曾建華對不同宗教思想體系和人類如何追求自我超越的持續探索。展覽分為四部份 — 0、I、I及0,將藝術家的無盡追尋具體化。一組四件作品呈現蛻變的四個階段,形成一個循環,旅程的終點正是旅程的起點,因而亦令尼采的另一個概念「永劫回歸」得以實現於觀眾眼前。

close

What is in Tsang Kin-Wah's Mind?

Christianity is the first state of the Three Metamorphoses, which describe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consciousness, as presented in Friedrich Nietzsche’s Thus Spoke Zarathustra. The weight-bearing camel is the image of the weary soul burdened by the trials and obligations of life, undertaken through a sense of duty. When the dutiful camel begins to question his condition, it transforms into a fearless lion; once the lion succeeds in challenging the dragon of tradition, it transforms into an innocent child who, as an embodiment of freedom, is able to create new values and beliefs. Having passed through these Three Metamorphoses, the individual becomes the overman, who possesses the will to power.
簡介
預告片
思維導圖

聯合策展人

鄭道鍊, 香港西九文化區M+總策展人

鄭道鍊於2013年9月接任總策展人一職,負責策展的各方面工作,包括館藏、展覽和座談會,和教學及詮釋。在加入M+之前,鄭道鍊於2009年至2013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擔任繪畫雕塑部副策展人,為館藏購入多項作品,以及籌辦特別展覽,包括「東京1955-1970:新前衛」(Tokyo 1955-1970: A New Avant-Garde),並獲《紐約時報》及《Artforum》選為2012年最佳博物館展覽之一。在此之前,鄭道鍊曾於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工作,統籌有關2001年威尼斯雙年展韓國館之事宜。2003年至2009年,他出任明尼蘇達州沃克藝術中心(Walker Art Center)的策展人,期間籌辦多項展覽,包括黃永砯及工藤哲巳的主要回顧展。此外,鄭道鍊亦曾為不同當代藝術期刊撰稿,當中包括《ArtAsiaPacific》、《Artforum》、《Parkett》、《Afterall》、《The Exhibitionist》,以及《美術手帖》(日本)和《Art in Culture》(韓國)。

 

方詠甄, 香港西九文化區M+教學及詮釋策展人

方詠甄現為M+博物館教學及詮釋策展人。曾出任香港藝術館(2010年至2011)及香港文化博物館(1997年至2009年)的一級助理館長,並策劃多項展覽,包括2006年的「megARTstore商場時代的藝術體驗」,展出超過300件博物館藝術藏品及10件建築師、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委約創作。曾於2004年在利物浦雙年展實習,2007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赴美交流策展經驗,期間參與紐約的「國際工作室與策展計劃」(ISCP),並於2010年參與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的國際策展人交流計劃。2008年成立展覽實踐的研究小組wrongplace,並於2010年展開一個爲期一年的實驗計劃—「展覽實驗×實驗展覽」,探討展覽的形式及策展過程。方詠甄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並取得澳洲悉尼大學博物館學文憑及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當代藝術策展學碩士學位。

顧問策展人

李立偉, 香港西九文化區M+行政總監

李立偉在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求學,並於斯德哥爾摩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及於紐約大學深造後,在1978至1985年期間,在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藝術史。與此同時,他於斯德哥爾摩《瑞典日報》任資深藝評家及定期為紐約《Artforum》雜誌撰寫評論文章。1986年,李博士在斯德哥爾摩當代美術館擔任首席策展人。1990至1995年,他出任瑞典馬爾默Rooseum當代藝術中心首任總監。1995年7月,李博士在丹麥路易斯安那現代美術館擔任總監,策展了具開創性的展覽《Sunshine & Noir - Art in L.A. 1960-1997》及蔡國強在亞洲外的首個個人展覽。1998年春天,他被任命為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的首任館長,該館於2000年5月開幕,好評如潮。2001年11月,李博士回歸並出任斯德哥爾摩當代美術館總監。2011年1月,李博士出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M+行政總監。

策展人
顧問策展人

合辦機構

M+

M+是香港嶄新的視覺文化博物館,同時是西九文化區項目中一塊重要的基石,囊括20及21世紀來自本港、中國內地、亞洲以至全世界的視覺藝術、設計與建築及流動影像。

M+處於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旨在於愈加交互連繫的全球狀態中,為視覺文化記錄過去、透視現狀、貢獻未來。M+將採跨領域的出發點,同時挑戰亦尊重既定界別之間的規限,為不同的看法、敍述和觀眾建立交會點。

M+博物館大樓由Herzog & de Meuron,聯同香港TFP Farrells和香港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共同設計,預計於2018年落成。M+自2012年起,即推動各類型的公眾項目和展覽,及建立永久館藏。

請瀏覽www.westkowloon.hk/mplus,了解更多有關M+的詳細資料。

西九文化區

濱臨香港維多利亞港的西九文化區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願景是為香港創造一個多姿多彩的文化地帶。區內有佔地23公頃的公共空間,包括長達二公里的海濱長廊;並設有製作及舉辦世界級展覽、表演節目和文化藝術活動的劇場、演出空間和M+。

有關西九文化區的詳細資料,請瀏覽www.westkowloon.hk

 

香港藝術發展局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於1995年成立,是政府指定全方位發展香港藝術的法定機構。藝發局的使命為策劃、推廣及支持包括文學、表演、視覺藝術、電影及媒體藝術之發展,促進和改善藝術的參與和教育、鼓勵藝術評論、提升藝術行政之水平及加強政策研究工作,務求藉藝術發展提高社會的生活質素。

主要發展策略:

  • 扶植具潛質的藝術家/藝團,培育卓越發展
  • 推動藝術行政,提升藝團的管理能力
  • 關注藝術環境,提出政策建議
  • 擴闊參與群眾,開拓藝術空間
  • 締結策略伙伴,凝聚藝術資源

藝發局自2001年起參與威尼斯視藝雙年展,旨在促進香港和全球其它國家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過去的七次展覽至今已共有約46萬名觀眾參觀。
有關藝發局的詳細資料,請瀏覽 www.hkadc.org.hk

展覽圖錄


曾建華-無盡虛無
香港在威尼斯

作者: 鄭道鍊、方詠甄、陳敏、黎穎
出版: 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
ISBN: 978-988-16240-7-9
語言: 英文及中文
價格: 港幣280元
頁數: 248

本雙語(中英文)展覽圖錄為配合香港藝術家曾建華參與第56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的個人展覽「曾建華 — 無盡虛無」而編製。圖錄結集了曾建華、鄭道鍊、方詠甄、黎穎及陳敏的撰文,内容包括作品選輯、藝術家與策展人對談等,從不同的角度探索這次展覽的創作理念。

相片集


第56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曾建華—無盡虛無」展覽現場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1

參觀

2015 年 5 月 9 日至 11 月 22 日
上午10 時至下午6 時 (由2015年5月9日至9月26日,星期五及星期六開放時間為上午10時到下午8 時)
逢星期一休息(2015年5月11日、6月1日及11月16日除外)

Campo della Tana, Castello 2126-30122, Venice, Italy
(Arsenale的主入口對面)

Vaporetto水上巴士站:Arsenale 或 Giardini
1、2、4.1、4.2、5.1或5.2號線

查看 Google 地圖

 

威尼斯雙年展講座系列

為配合M+在本屆威尼斯雙年展所策劃的展覽「曾建華-無盡虛無」,我們將於香港舉辦一系列的講座活動,旨在加深本港藝術家、策展人、藝術學生及其他有興趣的人士對這當代藝壇盛事的理解。

講座系列將以曾建華的藝術創作及其所受的不同影響為出發點,加深公眾對當代藝術概念的理解,並為是次於威尼斯展出的全新作品提供不同語境,擴闊對作品的理解和詮釋空間。

免費入場,需作網上登記
  • 晚上7時至9時
  • 灣仔港灣道2號agnès b. 電影院
  • 2200-0204 / m+@wkcda.hk
講座系列
  • 虛無以外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詳情
  • 到了門檻的虛無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詳情
  • 語言與藝術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詳情

虛無以外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晚上7時至9時

曾建華的作品,總帶著一種對人生意義的持續探索,同時流露著藝術家對潛在徒勞的全然覺悟。第五十六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展出的個展「曾建華-無盡虛無」,正正延續這個藝術與哲學探索的無盡旅程。主題「無盡虛無」取自弗德里希.尼采《快樂的科學》(1882年)書中一段惡名昭著、宣示上帝之死的聲明。藝術家環繞這個核心思想作概念基礎,結合一系列以隱喻和寓言陳述的哲學概念,以及不同的宗教符號和流行文化參考,並於這次展覽展出一組四件的作品— 0、I、I及0。

首個講座邀得展覽策展人鄭道鍊、方詠甄和參展藝術家曾建華分享從構思到實現「無盡虛無」的過程。曾代表香港參展威尼斯視藝雙年展的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陳育強教授將與三位講者展開對話,就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和參展經驗,提供另一層的思考。

 

 
  • 鄭道鍊先生、方詠甄女士 及 曾建華先生
  • 查看簡介
  •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藝術文學碩士課程總監陳育強教授
  • 粵語及英語(設即時傳譯)
  • 此講座現已截止網上報名,多謝支持。即場報名則視乎屆時出席的人數而定。
  • 登記返回

到了門檻的虛無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晚上7時至9時

講座將以導演史丹利寇比力克如何將尼采的哲學概念表現於其作品《太空漫遊2001》為出發點,探討哲學和電影的關係。而曾建華的《無盡虛無》亦處處滲透著尼采的思想。

尼采宣稱他出生得太早,他在1900年去世。他批判現代人正滿足於其生活,他們不再認識到他們在做甚麼,或者還有甚麼可能的,末世的人似綿羊而不是人。所謂虛無主義(nihilism)是指人對「價值、意義及生存意欲之徹底否定」。尼采斷言,在虛無主義危機的來臨下,傳統的價值如自由、平等、道德責任、理性共識、寬容等,往往背負著二千年的自我瞞騙之結果。超人典範查拉圖史特拉(Zarathustra)來到廣場,看著走索人走向彼岸,但走索人經不起群眾的,跌下來死了,一些人表面上進化成了人類,卻因循而下沉為庸眾:1968年,導演寇比力克正要遠眺未來,《太空漫遊2001》在黑暗中奏起《查拉圖史特拉如是說》,宣告文明的脆弱與危機;終於到了2015年,我們的現代,向寇比力克致敬的《星際啟示錄》,再一次重複著人類對未來的凝望。

現代是甚麼?

尼采預言現代將是「上帝已死」的年代,「最後的人」的年代,「偶像之黃昏」的年代,「虛無主義」來到了門檻的年代。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陶國璋
  • 查看簡介
  • M+ 流動影像副策展人馬容元
  • 粵語,設英語即時傳譯
  • 此講座現已截止網上報名,多謝支持。即場報名則視乎屆時出席的人數而定。
  • 登記返回

語言與藝術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晚上7時至9時

過去一百多年,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一直是語言學的溫床,發展蓬勃。視覺藝術家對語言的實驗,發展出更多對語言的全新檢視角度,把語言視作一種物質資源。語言作為一種物質資源,經過創意的轉型過程,象徵性的擺弄,有時甚至會違反或破壞語言的主流意識形態,即人們被灌輸的常見想法,例如認為語言「是」甚麼或應該「像」甚麼。是次講座,講者將會追踪藝術界某些範疇中的語言發展,包括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普普藝術、概念主義、行為藝術,以及曾建華等以文字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家,旨在透過語言的設計、規模、物質性、分布、動態和其他形式上的特質,以此為啟示,檢視語言在藝術方面的意義潛力。這些語言的展演式用途,令藝術家的語言學意識形態因而萌發;這些意識形態將會與現今社會語言學在全球化、商品化和創作方面展開對話。

 

 
  • 香港大學英文學院教授Adam Jaworski
  • 查看簡介
  • M+ 香港視覺文化策展人彭綺雲
  • 英語,設粵語即時傳譯
  • 此講座現已截止網上報名,多謝支持。即場報名則視乎屆時出席的人數而定。
  • 登記返回

鳴謝

館長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王英偉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博物館委員會主席羅仲榮

策展人
M+總策展人鄭道鍊
M+教學及詮釋策展人方詠甄

顧問策展人
M+博物館行政總監李立偉


M+助理策展人陳敏
M+策展實習生余家韻

教學活動
M+香港視覺文化策展人彭綺雲
M+教學及詮釋助理策展人黎穎
M+教學及詮釋策展助理邱燕華

支援
M+館藏及展覽服務主管Veronica Castillo
M+館藏助理管理主任鄧夢茵
M+館藏及展覽技術員Noah Wilson

 

香港藝術發展局項目團隊
麥蓓蒂
曹敏儀
林鴻怡
唐浩儀

香港藝術發展局工作小組
主席:
陳錦成

成員:
鄭禕
梁崇任
羅揚傑
Magnus Renfrew
鮑藹倫
黃志恆

技術支援
Dino Tech

威尼斯支援
PDG Arte Communications

到訪威尼斯

2015 年 5 月 9 日至 11 月 22 日
上午10 時至下午6 時 (由2015年5月9日至9月26日,星期五及星期六開放時間為上午10時到下午8 時)
逢星期一休息(2015年5月11日、6月1日及11月16日除外)

Campo della Tana, Castello 2126-30122, Venice, Italy
(Arsenale的主入口對面)

Vaporetto水上巴士站:Arsenale 或 Giardini
1、2、4.1、4.2、5.1或5.2號線

查看 Google 地圖

 

關於威尼斯雙年展

成立於1895年的威尼斯雙年展是全球最重要的文化機構之一,涵蓋的範疇非常廣泛,包括了藝術、建築、電影、舞蹈、音樂和劇場,旨在促進及推廣各類型當代藝術的嶄新趨勢。其「當代藝術檔案庫」(Contemporary Arts Archive)對雙年展主要活動的記錄更是研究當代藝術的關鍵素材。

更多資訊,請瀏覽 www.labiennale.org

關於威尼斯雙年展

Looking Back: Hong Kong in Venice

Watch previous curators and artists from Hong Kong share their experience of representing Hong Kong in the Venice Biennale since 1999 (the 48th Biennale). Moderated by Tina Pang, with (curators) Kith Tsang, Sabrina Fung, Norman Ford & Tobias Berger and (artists) Ho Siu Kee, Ellen Pau, Kurt Chan, MAP Office, Hiram To & Kwok Mang-ho (Frog King) as guest speakers.

(See: Looking Back: Hong Kong in Venice, 22 June 2013, 3:00-6:00pm)

返回

 

關於威尼斯雙年展

Looking Back: Hong Kong in Venice

Watch previous curators and artists from Hong Kong share their experience of representing Hong Kong in the Venice Biennale since 1999 (the 48th Biennale). Moderated by Tina Pang, with (curators) Kith Tsang, Sabrina Fung, Norman Ford & Tobias Berger and (artists) Ho Siu Kee, Ellen Pau, Kurt Chan, MAP Office, Hiram To & Kwok Mang-ho (Frog King) as guest speakers.

(See: Looking Back: Hong Kong in Venice, 22 June 2013, 3:00-6:00pm)

返回

關於威尼斯雙年展

Looking Back: Hong Kong in Venice

Watch previous curators and artists from Hong Kong share their experience of representing Hong Kong in the Venice Biennale since 1999 (the 48th Biennale). Moderated by Tina Pang, with (curators) Kith Tsang, Sabrina Fung, Norman Ford & Tobias Berger and (artists) Ho Siu Kee, Ellen Pau, Kurt Chan, MAP Office, Hiram To & Kwok Mang-ho (Frog King) as guest speakers.

(See: Looking Back: Hong Kong in Venice, 22 June 2013, 3:00-6:00pm)

返回

過往參展經驗

自2001年於威尼斯雙年展首度亮相以來,我們的目標一直是利用雙年展來向國際藝壇展示香港藝術家的優秀作品。歷來曾經參與威尼斯視藝雙年展的香港藝術家,包括李傑、郭孟浩(蛙王)、白雙全、MAP Office、杜子卿、張韻雯、又一山人、陳育強、Para/Site Collective、何兆基、梁志和及鮑藹倫。

M+及藝發局於2013年攜手合作,於威尼斯視藝雙年展舉行李傑個人展覽「你(你)。」。展覽備受讚賞,藝術家更被華爾街日報譽為該屆威尼斯雙年展「五位必看的藝術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