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2015.venicebiennale.hk/wp-content/uploads/2015/11/P1290820.jpg

威尼斯鑰匙

tags 分類: , , 18 Nov 2015

威尼斯處處可見的歐洲鑰匙,是香港商場櫥窗裡所展示的商品或裝飾品。但在這裡,它能充分發揮鑰匙的功能。而且,我會覺得它還是有性格的鑰匙。是需要有技巧且用心用力,才能用它打開那道守護著重要東西的門。

就以我們展場裡的其中一道門為例吧。

首先,你要把門拉攏。刷成白色的木門什麼手柄都沒有,你只能用鑰匙末端的凹凸位來扣緊門鎖內部的某一個著力點,然後往外拉,從而將門身和鎖達至平行的接駁位。然後,轉動鑰匙,慢慢感覺鑰匙與門鎖吻合的點。我沒有誇張,在香港給方便的鎖寵壞了──只要把鑰匙插進門鎖,然後往右一轉就行了。但是,這把鎖並不是插到門鎖最裡面,而是大約2/3-1/2的位置。剛開始的時候,我就是要在這段位置間來回感受,摸索。只有當找到了共同的位置,鑰匙才能對準門鎖,才有了打開門的機會。

找對了著力點,只是打開門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進行角力。將門既往外拉的同時,還要將鑰匙用力的往右轉。如果你不往外拉的話,就會將剛才第一步做的功夫付之一炬,也就是說,你會找不到著力點,不管你多麼的用力扭動鑰匙,它只不過會發出一些碰撞的的聲音而已,門鎖還是一動不動的;如果只是往外拉,而沒有用力轉動鑰匙的話,門鎖和鑰匙都表示有心無力,很可惜還是開不了門。

有時候,有心有力,但還需要連番角力才能打開門。展場的這把鎖,它只需要一番較量就能打開,但我們寓所的門、展場的大門卻需要6重!一重一重又一重的角力,每一下都是一個挑戰……雖然很麻煩很「艱鉅」,但成功開到門的一刻,是很有滿足感的。

與意大利同事分享這則開門感想,他悠悠地說:「At least there is a door, though it is hard to open. It is hopeless with so many keys but without any doors……」這是他看完雙年展中日本館Chiharu Shiota的裝置藝術 「The Key in The Hand」後的感想。「,一千個藝術家對未來有一千種不同的想法;一千個觀眾也會有一千個不同的解讀。期望我看「The Key in The Hand 的時候會看到楊絳先生所說的那一道「含蘊著光熱金邊的」烏雲,而非絕望。

嗯,工作小事一記,瑣碎但還是蠻深刻的。

 

Share on Facebook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